兵种搭配是决定战斗胜负的核心因素。前排推荐使用重装步兵或重甲骑兵,这类兵种生命值与防御力较高,能有效吸收敌方伤害,为后排输出创造空间。中排可选择火箭炮兵或磁暴兵,兼具范围伤害与控制能力,后排则以狙击手和电磁炮为主力,专注远程高爆发输出。这种前中后三层结构能形成攻守兼备的阵型,适应多数战斗场景。需肉盾兵种占比应控制在30%-40%,避免因过度防御导致输出不足。
优先提升主力兵种的等级,尤其是后排输出单位的攻击属性,同时确保前排防御单位的生存能力。科技研究应侧重兵种强化分支,例如增加射程、暴击率或减伤效果。资源采集类副官能加速物资获取,为持续练兵提供保障。若资源有限,可暂时牺牲辅助兵种的数量,集中培养核心作战单位。战斗中需实时观察兵种损耗情况,及时补充前排兵力以避免阵型崩溃。
山地或丘陵地形可提升前排单位的格挡概率,开阔地带则利于后排远程单位发挥射程优势。面对敌方密集阵型时,优先使用火炮或飞行兵种进行范围打击;若敌方以高机动单位为主,可搭配减速类辅助兵种限制其行动。战斗前通过侦查了解敌方配置,针对性调整兵种克制关系,例如用骑兵突袭敌方后排脆皮单位。灵活切换攻防策略比固定阵容更能应对复杂战局。
后期发展需注重兵种平衡与特殊单位培养。当解锁坦克等高级单位后,可逐步替换基础步兵,但需保持各类型兵种的协同性。特殊兵种如狙击手或巫师在特定关卡有奇效,建议保留一定培养资源。联盟战中可与队友互补兵种缺陷,例如由盟友提供治疗类辅助,自身专注攻击型兵种。无尽模式中需动态调整布局,将控制型单位置于中排延缓敌人推进,为后排争取输出时间。